马尾高新园区:因“电子”而兴 由“物联”而强

发布时间:2018-11-14 10:38:13  来源:福州新闻网

  福州日报记者 钱嘉宜 通讯员 许琳晶

  从100亿元产值目标到累计实现50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历经百亿电子城、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等产业跃升……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园区从无到有,既见证了从滩涂到高楼林立的转变,也见证了一家公司带动一个园区到多个新兴产业齐头并进的变迁。

  从零开始的“百亿电子城”

  1985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1991年3月,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功能区成立,规划1.4平方公里。

  设立之初,高新园区内吹沙造地、征地拆迁、九通一平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如火如荼。廉价土地资源和改革开放初期开发区独有的税收优惠等政策,成为招商的资本。“我记得,那时通过银行融资、土地收益滚动开发,建设了M9511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专门用来招商。”高新园区常务副主任金剑钊回忆,1995年之前,园区定位还不明晰,一直处于基础建设阶段,招商也没有具体方向。

  1995年后,高新园区逐渐有了明确的定位,决定充分发挥对台优势,提出打造“百亿电子城”。其间,引进台湾中华映管显像管项目,项目上下游关联企业达到30多家。志品(福州)技术工程有限公司是中华映管的配套台湾厂商,总经理李伊婷表示,落地后的近10年间,由于中华映管的带动效应,志品公司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收益。

  一家中华映管驱动了一个园区的工业发展。2003年,园区产值实现过百亿元,区域面积从1.4平方公里扩展到5.6平方公里。

  从零起步,高新园区用一个十年为自己贴上了“电子信息”的标签。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21世纪初,高新园区一直围绕以电子信息为主,健康食品、精密制造、轻纺建材为辅的产业集群发展。2005年开发区还获得全国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国家(福州)显示器件产业园称号。

  在华映光电等相关企业的集聚效应下,新大陆电脑、国脉科技、冠城大通、飞毛腿等电子信息企业,也在高新园区落户并悄然长大。

  飞毛腿成立之初是生产手机备用电池的微型企业,员工仅数十人。1999年飞毛腿成为全国首家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的电池企业,走上了规范化经营的康庄大道。2002年搬迁至高新园区后,飞毛腿工业园、飞毛腿技术学校相继拔地而起;2006年底,飞毛腿集团在香港交易所成功上市;2017年飞毛腿年产值达60亿元。

  为孵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园区大力推动企业共公平台及配套资源的建设,先后拥有了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省级研发中心8个,市级研发中心13个。

  截至去年底,高新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5000多亿元,区域面积从5.6平方公里扩展到12.39平方公里。“这是一个产业持续发展的阶段,为高新园区后来的发展积累了不少实力。”金剑钊说。

  走进物联网时代

  “开发区物联网产业的兴起既是偶然又是必然。”一位业内人士在评价物联网产业时这样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高新园区集聚了各类电子企业。2009年,国家提出“感知中国”概念。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马尾区依托自身产业特色,积极主动抢抓机遇,不断围绕物联网产业释放政策红利。

  2013年,福州市首家物联网协会在福州开发区成立。此后数年,物联网企业由原来的单打独斗到共同发展。星云电子公司充分发挥在电池系列测试系统和电池组自动化组装生产线方面的技术优势,与飞毛腿公司在车载电池方面进行共享;三鑫隆与上润公司合作研发井盖安全物联网系统,已应用于福州、厦门等地;多家区内公司共同参与建设了马尾区首个窄带智慧小区……

  2016年,全国首个NB-IoT规模商用局在园区启动;2017年4月,中国·福州物联网开放实验室在高新园区揭牌;同年,开发区将物联网产业作为“一号工程”推动。

  如今,作为福建乃至全国为数不多的享有“高新区、开发区、自贸区”多重政策叠加的经济发展热土,高新园区已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7家,物联网认定企业达百家。截至去年底,高新园区培育境内主板上市公司6家、境外上市公司7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1家、上市后备企业24家。园区已成为福建省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上市公司投资最密集的区域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