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大坂村将打造成“艺术村”

发布时间:2018-10-18 09:43:06  来源:福州新闻网

闽侯大坂村将打造成“艺术村”

  小箬乡大坂村建起乡愁馆。

  福州晚报记者 陈滨峰 朱毓松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

  站在村口,高铁列车不时从眼前奔驰而过;走在村里,道路干净整洁,田里金灿灿、沉甸甸的稻穗在秋风中摇曳,预示着今年有个好收成。

  闽侯县小箬乡大坂村的这幅美丽景象,展现出生机与活力,让人很难把它与曾经的省级贫困村画上等号。

  “乡村文明是最美的风景!”对村干部的这一感慨,起初记者还不太明白,但随着采访的深入,认知也逐渐清晰……

  “卓玛”们有干劲

  生活垃圾有去处

  大约一年前,在“村两委”干部的带领下,大坂村开启生活垃圾处理之路。在大多数农村还存在生活垃圾分散、不易收集问题的时候,大坂村已实现了垃圾不落地,还实现了垃圾分类。这是怎样做到的?

  “初到村里时,村道上家畜乱跑、污水横流,让人记忆深刻。”大坂村驻村第一书记涂美英回忆说,如今,大坂村已焕然一新。

  家乡要宜居,增强村民自信、促进乡村文明是第一步。这离不开村里“卓玛”们的贡献。

  大坂村有880人,绝大多数姓“卓”。“卓玛”说的是当地村民的媳妇,她们大多数是妈妈级的妇女,“玛”取自“妈”的谐音,十多人组成了“卓玛”志愿队。今年5月,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志愿队的“垃圾分类回收”项目申报“姐妹乡伴——福州市基层妇女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发展计划”公益项目,大坂村成为首批入选的项目村之一。

  将宣传单张贴在村庄的角落;购置干湿分离垃圾桶,发放到各家;走村入户,向村民介绍操作流程……志愿队负责人林益美说,“卓玛”们不厌其烦地做这些工作,村民们从当初的不接受、不耐烦,发展到如今的每天自愿进行生活垃圾分类,实现了垃圾不落地,“脏乱差”不见了。村里设有两个堆肥池,集中堆放生活垃圾,发酵后作为农田有机肥。

  如今,“卓玛”们还在推广家庭制作酵素,为垃圾分类终端处理提供新思路。

  村民们无偿捐献

  建起一座乡愁馆

  “村民们太渴望改变了!”在涂美英看来,促进大坂村蝶变的内在因子是团结协助的民风。

  改变是潜移默化的。垃圾分类处理,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还有村民的精神境界。今年7月在村内建造堆肥池的过程中,不少村民主动帮工,有的出力搬砖,有的煮一大锅凉茶给大家消暑。

  此外,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大坂村去年建起了乡愁馆。村民卓廷美三兄弟无偿捐出老宅,上百名村民无偿捐献农器具。

  乡愁馆有两层楼,共6个展区,既展示了农用耕具,又展示了农家生活用具、手工作品、起居室等,涉及农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艺等方面,用实物向来客讲述大坂村的乡土故事和乡土文化。乡愁馆一建成,就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众来参观,仅今年国庆假期,就有近千名游客兴致勃勃地到大坂村游玩。

  “乡村文明就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最好的财富。”涂美英说。

闽侯大坂村将打造成“艺术村”

  大坂村引进金鱼养殖产业。

  乡村文明是招牌

  引来金鱼产业园

  大坂村的乡村文明,不仅体现在村民们每天的笑脸上,还产生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大坂村产业脱贫的金字招牌。

  外出务工或从商的村民回来了。卓正权和卓金伙30多年来第一次干起了农活,在村里流转土地,种植有机西瓜、无花果、百香果、白地瓜等。他们投资建设的民宿、农家乐,目前初步具备了接待游客的能力。

  大坂村良好的生态资源和乡村文明建设,还在去年“5·18”期间吸引了德泉金鱼产业园进驻。今年2月,该产业园在废弃的建筑工地上动工建设,仅仅数个月就建成精养池28亩,初步具备金鱼的养殖、销售功能,还吸收了3名村民就业。

  “去年,金鱼产业园带来的1.5万元年租金,成为村财自主‘造血’的第一笔收入。”涂美英兴奋地说,该产业园总投资可达上亿元,将打造成金鱼田园综合体、金鱼康体养生休闲区。

  该产业园负责人王桂龙告诉记者,预计明年产值可达800万元至1000万元。未来,该产业园不仅将吸纳更多村民就业,还将带动周边农户一起养殖金鱼致富。

  交通条件改善了

  大坂筹建“艺术村”

  随着火车站闽清北站及北溪闽江大桥等交通设施陆续投入使用,小箬乡实现了与316国道的无缝连接,结束了需要摆渡过江的历史。“小箬是闽侯唯一可以坐高铁列车上下班的地方。”大坂村老人会会长卓廷富兴奋地说,从大坂村乘坐高铁列车到福州市中心,只需要20分钟。

  便利的交通条件,吸引了福建省中艺美术馆在此筹建中国(闽侯)大坂艺术村。艺术村拟打造成为福建第一个中国当代艺术学术论坛,集展览宣传、旅游休闲、文化交流、创作体验与艺术品采购功能于一体,将定期举办当代艺术报告会。目前,一期项目已改造完成,已有6名艺术家进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