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发布时间:2019-04-08 11:25:27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双龙村老人会副会长陈友信(左一)宣传移风易俗。

  福州日报记者 谢星星 蒋雅琛 池远 通讯员 汪永辉 提供

  又见一年春草绿,梨花风起清明时。刚刚过去的清明节,福州高新区遍吹文明新风,绿色祭扫成为大家自觉主动的行为。

  清明节只是高新区开展移风易俗工作的一个缩影,2017年以来,高新区结合区域实际,把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

  从“做半旦比阔气”“红白事比排场”陋习盛行,到“自觉简办不办”“做公益扶贫济困”新风扑面,一场从“我”做起的革故鼎新在高新区全面铺开。这场行动中,一个个“我”的自觉行动,最终转化为“我们”的齐心协力,书写出动人的文明新篇章。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拗九节时,高新区开展移风易俗主题宣讲。

  党员干部“我垂范”

  在高新区南屿镇,“半旦”由来已久。“俗话说‘九月起,不买米’,为做‘半旦’,家家户户摆宴席,有的甚至摆几十桌,铺张浪费、攀比斗富的风气使原来淳朴的节日变了味。”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大操大办之风必须刹!但传统节日习俗根深蒂固,从哪里下手呢?高新区抓住第一关键——党员干部,以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转变。

  “带头抵制大操大办,主动做到不吃请、不请吃、不收礼、不送礼、不发礼……”早在2017年,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反对歪风陋习的硬性要求,就下达给高新区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

  “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自己不行动,群众怎么会接受?”南屿镇双龙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新决心一改陋习,率先垂范,每年不操办“半旦”,并将开销主动捐出做公益。同时,黄建新还是村里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首倡者。去年,黄建新的母亲去世,全家积极响应移风易俗,办了一场简单又不失礼节的丧事,刷新了村民对传统习俗的认知——原来少花钱也可以办成事儿。

  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双龙村共有党员78名,人人都主动做移风易俗的践行者、引领者、宣传者。村干部陈则丘是村里有名的孝子,过去每逢父亲寿诞都会宴请亲朋好友,每次操办二三十桌,每桌花费3000多元,一场宴席得花费六七万元。现在,陈则丘响应号召,带头简办父亲的寿宴,仅自家人齐聚一桌为老人祝寿。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双龙村村书记(左)、干部宣传移风易俗。

  乡贤人士“我助力”

  抓住关键还不够,乘势而上广泛铺开更重要。在双龙村,老人会的乡贤成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的有效推动力。

  “做‘半旦’是我们这个地方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短时间内要全面改变村民的思想不容易,要循序渐进,以文化引领取代单纯的宣传教育。”作为村里有名望的乡贤,双龙村老人会会长陈仰振、副会长陈友信等带头加入了移风易俗劝导队。

  陈友信说,全村老人会有会员600人左右,每次开大会时他都和会员代表一起现身说法。不仅如此,陈友信等人还常常和村干部走家入户,分发宣传单、生动讲故事、激情讲道理。“我们也是老人,将心比心和大家倡导移风易俗,给子女减轻负担,为村里多做公益,大家慢慢都听进去了。”

  去年,村民老林的母亲去世,享年101岁。老林是个孝子,母亲又是百岁老人,本来计划大操大办丧事。“我们一听说,第一时间去他家劝说。”陈友信说,最后老林选择了简单操办,还主动加入了移风易俗劝导队。

  今年,陈友信80岁了,他早早就决定生日不能大办,计划全家人一起简单吃饭庆祝。这样的新思想也被越来越多老人接受,今年90岁的村民程细妹也打算追随陈友信的步伐。“现在过生日很简单,一碗面一个蛋就行了,不像以前那样非要请客摆酒席啦。”程细妹说。

  “群众都非常欢迎、非常支持,因为移风易俗给大家减轻了思想负担、经济负担,大家都说政府办了一件大实事。”陈友信高兴地说。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高新区党群工作部党员志愿者开展移风易俗宣传进村居活动。

  企业代表“我践行”

  党员先行、乡贤助力,在高新区移风易俗攻坚战中,企业家代表也不甘落后,他们不缺席,更不做旁观者、落后者,纷纷拿出“我践行”的积极态度。

  南屿镇江口村企业家宋伙星就是典型代表。“老宋非常热心家乡建设。”“他带头移风易俗,捐钱做公益,真的很不错。”……日前,记者走访江口村,这位在外打拼的企业家不常在村里,但许多村民都对他十分熟悉。

  老宋今年50多岁,生在农村的他深切感受到村里一些陈规陋习的弊病。“特别是华侨、企业家每年都会回村宴请乡亲,宴席排场大,铺张浪费严重,攀比之风盛行。”宋伙星听说高新区全面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后,毅然发出“移风易俗树新风”的倡议,带头不做“半旦”,把节省的资金全部捐给村里。

  在宋伙星看来,革除旧俗的同时,还要树立新风。为此,他致力于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每年的教师节、端午节龙舟竞赛活动、四月二十文化节以及其他民间文化活动他均有出资支持,甚至经常从外地赶回来参与活动。”江口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近年来,宋伙星累计捐资近100万元用于支持江口村文化、教育事业。

  “宋大哥自己很节约,把办酒席的钱都捐给村里做好事,现在大家也都跟着做。”“村里修建文体活动场所、办文化活动他都捐钱支持,现在大家都到那边下棋、锻炼身体。”……提起这位企业家,村民们如是说。

  家家户户“我效仿”

  破除陈规陋习,倡导文明乡风虽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也绝不是无章可循。

  在高新区看来,要革除旧俗,必须旗帜鲜明地进行“有声地引导”“有序地规范”,通过宣传引导,推动移风易俗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我们把移风易俗作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来抓,最早也许有人认为是‘一阵风’,现在大家都感受到区里抓常抓细抓长的决心。”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高新区建立了一套由党章党规、工作方案、规范守则、自律章程等相互支撑的制度体系,让移风易俗更加有章可循。

  记者了解到,高新区通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成立“移风易俗劝导队”等,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在宣传方面,将移风易俗宣传从会场、报告厅搬进机关、企业、社区、农村、家庭、学校、景区,使移风易俗意识入脑入心。另外,还依托“我们的节日”等活动载体,组织一批群众喜闻乐见、反映移风易俗的文艺节目,潜移默化引导形成新习俗。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移风易俗从一项工作任务,转变为民意民心所向。移风易俗的清风吹进家家户户,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

  比如双龙村企业家陈锦标,2016年以前,每年7月左右会做“半旦”,每次20桌到30桌,每桌开销4000元~5000元,每年开销7万~10万元不等。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以来,他就不再大操大办了,仅简单办理一两桌,每年初都把省下来的钱捐给村里。据统计,去年双龙村全村村民做到100%不大操办“半旦”,节省70多万元。

  比如江口村华侨、企业家等纷纷减少操办宴席,把钱捐出做好事。近两年,大家共捐赠100万元成立南屿历史文化研究会,并为村里高龄老人发放慰问金近70万元,还支持村教育事业100余万元。

  比如新洲村村民原打算在村金履丰将军寿诞日集中操办100多桌酒宴,在区管委会、村主干、乡贤、宗亲等引导下,不仅主动取消了酒宴活动,并将省下的资金用于公益事业。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大家出资共建的文化宫成为群众休闲好去处。

  “我们”的力量:从移风易俗到乡村振兴

  移风易俗,成风化人。随着一个个“我”凝聚成“我们”,移风易俗的强大推动力正转化为乡村振兴的正能量。在高新区,这样的转化是鲜明的、可触的、直击人心的。

  双龙村扶贫助学协会便是这一转化的载体。记者了解到,双龙村有着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早在清朝时期,村内乡贤为方便村中子女就近入学,相继创办邦基书院和榕江书院,培养出不少有识之士和优秀人才。“可惜,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偏远的双龙村师资力量薄弱,多数家长无奈选择将子女送往镇上和县里就读,不仅离家远,而且花销大,到2015年双龙小学仅剩学生20余人。”村党支部书记黄建新告诉记者。

  打破困境的契机正是移风易俗行动。“一下子完全杜绝旧俗是不现实的,要让大家找到新的出口。不比阔气,咱们可以比爱心嘛!”黄建新说,在鼓动村里企业家响应移风易俗时,他便提出成立双龙村扶贫助学协会的想法,让大家把节约下来的钱用来助力家乡发展,传承双龙村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本来请客吃饭也是想让乡亲们热闹热闹,换个方式还能帮到更多人,我们都支持!”协会成立当日,30多名企业家组团捐资。除了企业家,村里的乡贤和普通村民都积极出资,都想为孩子们建设美好家园。截至目前,双龙村扶贫助学协会已收到企业家、村民捐助共计45万元,仅2018年一年就收到23.17万元。

  功夫不负有心人,多方努力之下,双龙小学教师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了。目前,学生人数已经突破100人。“以前双龙小学毕业的学生能到好中学的不多,现在小学在区内都是有名的。”

  当移风易俗成为村民的共识,新风新俗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个坐落于大樟溪畔的古老乡村在琅琅书声中,阔步走上乡村振兴的幸福征程。

福州高新区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

  南屿镇双龙村扶贫助学协会。